拆开一看竟然有点饿 成都版家庭应急箱到底装了些啥?

2024-01-07

  6月18日 成都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,在一个月时间内,已有200位成都市民(家庭),通过益民菜市、益民生鲜微商城购买了应急保障箱。据了解一个月前,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对外首发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,希望引导社会市民接受和养成应急物资储备的理念。售价290元的保障箱,内装20斤珍珠米,可满足三口之家15天用量;可瞬间蒸发火场热量,迅速降低温度的水基型灭火器;340g猪肉罐头,250g压缩饼干,500ml应急救生水一袋。此外,箱内还配备了《应急保障箱使用手册》,便于市民对“市民应急保障箱”正确使用和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。

  内装20斤珍珠米,可满足三口之家15天用量;可瞬间蒸发火场热量,迅速降低温度的水基型灭火器;340g猪肉罐头,250g压缩饼干,500ml应急救生水一袋这是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的配置。一个月前,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对外首发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,希望引导市民接受和养成应急物资储备的理念。

  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获悉,一个月时间,已有200位成都市民(家庭),通过益民菜市、益民生鲜微商城购买了应急保障箱。售价290元的保障箱,到底有什么?其中配置的物品又有什么讲究?

  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地震之后的逃生和救援中,自救占70%,互救占20%,公救只占10%,灾难发生时逃生自救至关重要。目前家庭应急包已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普及,普普通通的家庭配备率为70%以上。在地震多发的日本,配备率达到90%。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,甚至有相关法律和法规强制规定车辆内必须配备应急包。而据不完全数据统计,我国家庭应急包配备率仅为5%。

  当事故灾害突然降临,而社会救援力量又无法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救护时,家庭应急产品能在48小时“黄金救援期”为个人自救和共同生活的亲属互救赢得充足的时间,最大限度减轻危害,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。

  一个月前,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正式对外发布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,售价290元,配置了10项应急保障物资,包括:应急粮食(大米)10kg,由4袋2.5kg独立包装珍珠米组成,按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食用220g大米计算,可满足三口之家15天用量;1张灭火毯和1支500ml水基型灭火器,可用于火源覆盖或者喷射水雾状液体、瞬间蒸发火场热量、迅速降低温度、抑制热辐射,进而达到快速灭火的目的;1个简易医疗包;1支手压发电手电筒;5个一次性防护口罩和1个逃生口哨,可提供应急逃生状态下的医疗、求助、逃生的基本保障;1个340g猪肉罐头,1盒250g压缩饼干,500ml应急救生水一袋,可满足紧急状况中基本的生存需求,且可对伤口进行应急清洗。

  此外,箱内还配备了《应急保障箱使用手册》,便于市民掌握“市民应急保障箱”正确使用方法和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。来自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一个月时间里,已有200位成都市民(家庭),通过益民菜市、益民生鲜微商城购买了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。

  “应急箱最好是结合共同生活的亲属构成、居住条件和地区灾害类型等详细情况,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储备。”成都市应急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工作人员黄闻和记者说,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的配置种类其实大有讲究。成都市城镇居民可能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最重要的包含火灾、内涝、地震、疫情,因此以实施紧急避险逃生和确保生命为绝对目的,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配备有灭火毯、水基型灭火器等灭火器具,以及一次性防护口罩等防护装备。

  “应对和救援阶段,是在基本确保生命安全后进行自救互救的核心环节。”黄闻说,针对此阶段,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配备有逃生口哨、手压发电手电筒等装备。紧接着的恢复和保障阶段,要解决和保障的是市民生存和生活需求,应急保障箱为此配备了应急食品。“我们将应急箱内分为自救互救工具、生存保障用品、生活保障用品、基础医疗物资等四大类,并列举了部分重要物资。”黄闻说,成都版家庭应急保障箱用不同的颜色将不同功能的物品进行区分,方便使用者在紧急状况下迅速找到所需物品。

  “经过调查研究,公众自身防灾、备灾能力的提升,是增强城市韧性、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重要组成。”黄闻和记者说,结合此次新冠疫情的应对,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从城市灾害和事故风险背景考虑,以“风险应对为导向、以刚性需求为目的、以灵活适用为规范、以易用易储为标准”,提出了家庭应急保障箱的配置方案,希望引导市民接受和养成应急物资储备的理念,而这正是灾难发生后逃生自救的关键。

  逃生自救除了配备应急储备物资,成都小伙儿任尧还有进阶版在自家安装缓降器。

  任尧家住在27楼,去年底他在淘宝上花了不到800元,购买了一套绳索长86米的家用缓降器,安装在阳台处、书房外,“其实安装很简单,我请物管帮我打了两个洞,安装固定绳索就行了。”任尧说自己从事户外特种旅业,常会进行户外登山、徒步,每次外出都会做足安全保障措施,因职业习惯加之自己居住楼层较高,所以搬进来之前他已想好要在自家安装缓降器,如果发生火灾可以沿绳索缓慢下降到1楼,“这套装备平时用不上,可若发生危险,就是我的救命稻草。”每隔半年,任尧会对缓降器的绳索进行一次检查,看是否有异常或损坏,“我希望这套装备永无用武之地。”任尧说。 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摄影 王欢